13759432034 咨询电话

还要不要检查纸质教案,一直争论不休

时间:2019-07-10  小编:网络
当前,纸质备课的情况仍是很多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督导检查学校工作时必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常包括学期计划、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几个方面,具体到每一课,则又细分为备课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导航、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展示,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等。除此之外,还有附带的业务学习笔记、理论学习笔记、作业批改记录等。这些内容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再加上上网查阅资料、准备电子课件的时间,花费的时间更多。
为何这些内容成为领导检查的重点?因为这些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们工作态度的好坏,省事、省时、省力,但在看似简单的背后,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评价重量轻质。领导检查备课的标准,一般是“一看、二摸、三查”,多年来几乎形成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看的是书写是否认真,摸摸备课本的厚薄,查查本数、页数,再加上抽测的学生成绩,就可以给老师们打分,给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打分了。久而久之,老师们摸清套路了,不再注重备课的质量,只是抄抄教案而已,有些手快的教师两三天就把教案“备”完了,然后放置好,以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这样“检查专用”的教案有何实际价值?
过于细化、程式化的纸质教案,往往把备课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充分设计好:导入语怎么说,过渡语怎么用,又如何进行总结,等等。然后,课堂上捋着教案走。这在无形中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以学定教,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再跟着教案走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师只能在深入钻研教案、广泛收集掌握资料、统筹驾驭教材、吃透学情的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科学的启迪。而这些东西很难用纸质的方式记录下来,非要写成书面教案,不仅费时费力,也挤占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
当然,纸质教案作为一种传统的备课形式,也有一定的价值。比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增强教师的理解记忆能力,进行充分的课堂预设,有利于课堂的合理结构和布局,等等。
其实,电子教案也好,纸质教案也罢,充其量只不过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备课的好坏只能从课堂上体现出来。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在督导检查的时候,应当花点时间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检查上。如今好多地方都实行“推门听课制”,耐下心来,走进教室听上几节课,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何必再固执于外在形式的纸质备课上?
热门新闻推荐

预约报名